埃及,地跨亞、非兩洲,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西南部。國土面積100.15萬平方公里,人口8900萬(2014年),96%居住在尼羅河谷河三角洲地區。
首都開羅:埃及的政治經濟和商業中心,人口2000萬,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也是阿拉伯-非洲國家人口最多的城市。
自然資源:水(尼羅河水)、石油、天然氣。
埃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在中國海外投資版圖上的定位再次被強化。
一、埃及國內環境
1、政治環境
埃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的阿拉伯強國,自2011年歷經3年政治動蕩。2014年6月,軍人總統塞西執政,馬上提出一套政治路線圖,為結束埃及三年來的政治動蕩帶來曙光。新政府頗具魄力和社會凝聚力,雖經歷政治動蕩,政治轉型進程也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但社會總體穩定。目前,穆迪等評級組織將埃及升級為穩定。
2、經濟環境
塞西政府執政后不僅提出一套政治路線圖,還制定了一套經濟發展路線圖,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在海灣國家資金的支持下經濟狀況好轉,并穩步向前。IMF對其目前的經濟現狀給予了相對正面的評價。
2014年,埃及GDP為2865.38億美元,同比增長2.2%,人均GDP為3436.3美元,屬于中低等收入國家。家庭最終消費支出占GDP比重為82.8%,年增長率為6.53%(數據來源:世界銀行網站)
2015年3月,政府出臺了《新投資法》,推出多項投資激勵措施,以期吸引更多國外投資及改善投資環境。同期舉辦的埃及經濟發展大會,亦旨在吸引外資,助力經濟復蘇。
很多投資者認為埃及政局走向穩定,市場經濟環境逐步改善,對埃及市場抱有期待。
重要/特色產業: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占比均衡。油氣、紡織和汽車是其重要產業,擁有棉花、旅游和蘇伊士運河等獨特資源。
油氣工業:埃及是非洲地區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石油和天然氣的探明儲量分別位居非洲國家中第五位和第四位。
紡織工業:埃及擁有較為完整的紡織產業鏈。從棉花種植到紡紗、織物和成衣生產,整個生產流程均可在埃及國內完成。紡織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為3%,占制造業產值的比重為27%。埃及目前約有5500家紡織服裝企業,就業人數約150萬人,占全國工業就業人口的30%。(數據來源:商務部國別投資指南)大部分紡紗、織布產能為國企所有,90%的制衣產能屬私營企業。
其中,紡織國企運營困難,設備老舊、管理僵化,債務負擔重,主要訂單來自軍方,無法與進口產品和國內私營企業競爭。
埃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機織地毯生產公司--埃及東方紡織公司,年產地毯量達1.1億立方米,占埃及地毯市場的85%,美國市場的25%和歐洲市場的20%。(數據來源:商務部國別投資指南)
2014年埃及出口紡織品服裝28.4億美元(紡織品15.48億美元,服裝12.92億美元),主要銷往歐洲和美國(歐盟是埃及最大貿易伙伴,二者間貿易總額占埃及對外貿易總額40%。);進口紡織品服裝33億美元(紡織品23.89億美元,服裝9.17億美元)。(數據來源:WTO網站)
中國是埃及紡織品服裝主要進口國。2014年,中國對埃及出口紡織品服裝26.15億美元,同比增長4.17%,占其總進口額近80%。
2015年,中國對埃及出口紡織品服裝27.25億美元,同比增4.17%。其中,服裝11.76億美元,同比增6.28%,紡織品15.49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同期自埃及進口紡織品服裝0.29億美元,同比下降2.98%。(海關統計數據)
棉花: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主要為中長絨棉和超長絨棉,因其絨長、光潔、韌性好,被稱為"國寶"。年均產量占全球比例高達35%。
埃及共向80余個國家出口棉花,意大利是最大進口國(占埃及棉花出口總量19%),其次為土耳其(占比18%),中國是其第四大棉花進口國(占比12%)。
蘇伊士運河:位于埃及境內,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13/14財年該航道創匯54億美元。
2014年,塞西總統宣布啟動新蘇伊士運河擴建項目,包括拓寬、加深原航道和新挖航道,并將把長達190公里的蘇伊士運河建成一個繁榮的經濟走廊。
該項目的龍頭工程,即為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第一期1.34平方公里;第二期6平方公里擴建區正在建設當中,規劃為一個以工業園區為主,同時涵蓋商業、金融、物流、技術研發等產業的現代化新城。
3、社會文化環境
埃及99%的人口為東方哈姆族,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英語和法語在大城市和旅游區通用。90%的埃及人信伊斯蘭教遜尼派,每周五做禮拜。交往禮儀既有民族傳統習俗,又通行西方禮儀。埃及人認為右是吉祥的,"右比左好",握手、用餐、遞東西等須用右手。
埃及實行小學階段義務制教育,大學高等教育平均入學率為32%。
埃及工會及其他非政府組織比較活躍,大多數行業都有行業組織和工會。
埃及實行每周5天工作日,周五、六日休息。
自2011年1月政局發生動蕩以來,埃及社會治安形勢下滑。塞西總統執政后情況明顯好轉。
二、中埃經貿合作概況
1、中埃合作現狀
中埃同為世界文明古國,兩國之間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兩國1956年5月建交,埃及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2006年11月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2014年12月,塞西訪問中國,確立雙方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關系發展進入快車道,務實合作不斷提速。貿易額連續3年突破100億美元大關,且增速遠遠高于同期中國和埃及各自的整體外貿發展速度。據海關統計,2014年中埃雙邊貿易額實現116.2億美元,同比增長13.8%。其中中國對埃及出口104.6億美元,同比增長25.1%。
中國對埃及主要出口商品:紡織品服裝、機電產品、車輛及零附件等;
中國自埃及進口主要商品:礦物燃料、棉花、地毯等紡織材料鋪底制品、生皮等。
2012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埃及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
雙方在工業、能源、電信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有全方位合作。截至2015年1月,中國對埃及直接投資存量累計40億美元(按注冊資本計),累計各類實際投資額為54億美元,解決直接就業人口近1萬人,中國在埃就業人員約2000人。(數據來源:商務部國別投資指南)
中埃雙方歷時7年共建的"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一期1.34平方公里已全部建成,共投資1億美元,成為兩國企業投資合作的良好平臺。
目前園區已有68家企業入駐,其中90%是中資企業,為埃及當地創造了2000多個工作崗位。
園區已經形成五大類產業:
一是以巨石集團為代表的新型建材產業,主產品是玻璃纖維,原料產自埃及,產品出口到歐洲、北美;
二是以江蘇牧羊集團為代表的機械制造類產業;
三是以西電公司為代表的高低壓電器產業;四是以四川宏華和IDM為代表的石油裝備產業;
五是紡織服裝產業,主要是來自國內的中小企業。
2、中埃合作新契機
埃及地跨亞非大陸,擁有特殊的區位優勢,是中國開展對外合作的重要門戶和橋梁,是"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伙伴。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工程的推進,中埃發展戰略對接點多面廣,雙方合作充滿歷史新機遇。
互利合作勢頭日漸強勁
近年來,中國對埃及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埃及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中埃簽署產能合作框架協議,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二期啟動,兩國在電力能源、鐵路交通、衛星科技等領域的合作潛能不斷激發,互利合作勢頭日漸強勁。
埃及視中國為其對外合作的優先伙伴,看重中國的產能、技術和資金優勢。
為深化對華合作,埃及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由總理領導、多名部長組成的"中國事務小組",研究同中國開展多領域的合作,跟蹤雙邊合作協議實施的進展,解決合作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埃及發展對華經貿投資合作的熱切期盼,由此可見一斑。
政府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
"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項目蘊含著巨大的商機,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存在諸多契合之處。埃及總統塞西多次表示,埃方愿積極響應中方倡議,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豐富埃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內涵。經歷過政治動蕩的埃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珍惜當前的和平環境,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珍惜與中國發展戰略對接的契機。
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在地理上恰好位于"一帶一路"和"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的交匯點。中埃雙方經過2年多的協商,決定啟動二期項目建設。目前,伊士經貿合作區二期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建成后可容納200家企業入駐,將創造更多的稅收和就業機會。整個項目建成后將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搭建出更好的海外平臺。
3、中埃紡織產業合作機遇
2016年1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埃及國家紡織協會簽訂諒解備忘錄,雙方達成伙伴關系,并致力于共同推動中埃兩國紡織產業的共贏合作。
紡織產業是埃及的傳統支柱產業,擁有豐富的優質棉花和充足的低成本勞動力資源。為了充分利用優質棉花資源和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埃及政府近期提出紡織產業2025年發展愿景,計劃以優惠政策吸引海外投資,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培訓75萬技術工人,增加出口到100億美元。其核心是建立最新的"紡織城"工業園區項目,吸引中國企業在紡紗、織造、印染后整理項目上與埃方進行合作。
隨著我國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紡織服裝業走出去尋求"成本洼地",全球配置資源成為必然。中國紡織產業具有產能、產業鏈和技術優勢,埃及紡織產業擁有棉花資源和勞動力優勢以及國內和輻射市場的潛力優勢,雙方產業合作前景廣泛。
4、投資埃及紡織產業的有利條件
除了棉花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投資埃及紡織產業還有以下利好條件:
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意味著在埃及投資設立紡織企業,除了可以進入埃及國內市場外,同時還可面對中東、非洲和主要的歐美市場,可大幅降低運輸費用;
埃及不僅與歐盟、東南非共同市場和一些阿拉伯國家之間簽有自由貿易協定,還與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合格工業園區協議,可以有效規避貿易壁壘;
為了促進紡織產業對外貿易,埃及政府還制定了優惠政策,進一步將紡織產業的出口補貼由原來的8%提升到了12%;
近年來,埃及已經形成3個紡織工產業集群:
一是以蘇伊士運河城市塞得港和伊斯梅利亞為中心的運河地區--
主要是粗斜紋棉布生產和進口粗棉紗紡織品生產。同時,蘇伊士運河集裝箱碼頭為經由地中海運至歐洲以及經由紅海運至亞洲的出口提供了諸多便利;
二是亞歷山大地區--
目前已有多家成衣企業在博格阿拉伯和阿姆雷亞建廠,亞歷山大的各個港口可為出口企業提供便利的服務;
三是大開羅地區--區內云集了埃及全國各地紡織企業或機構的辦事處。
埃及能源價格低廉,優勢明顯。按人民幣計算,埃及電費每度0.3元,天然氣每立方米3.5元,93號汽油每升僅2.3元。
埃及人力資源充足,勞動力嚴重供大于需,價格非常低。平均月工資折合人民幣大約為600元。并且,由于政府重視,各種行業培訓計劃使紡織產業工人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斷提高。但由于埃及國內有限的生產能力,埃及需要大量從土耳其及其他國家進口紗線和成品織物。